脱贫攻坚,重在产业,成在产业。镇原县聚焦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和治本之策,立足县域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推动扶贫举措到村到户到人,破解群众增收难题。今日镇原,天地一新,产业扶贫正日益展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气象。
近日,镇原县殷家城乡白家川村村民白秉君难掩喜悦。在扶贫政策支持和干部帮扶下,他建起了标准化棚舍,发展起了“养殖产业”。“你看,我养的20多只羊、3头牛,就是扶贫贷款和到户产业扶贫资金扶持起来的,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贫困户白秉君对记者说道。
镇原县“五个一批”脱贫径的总体要求,将“一户一策”与“四类分类”有效对接,深度融合,深层次开展“六查三讲一强化”百日行动和十问十推进活动,与群众面对面完善脱贫计划,细化脱贫措施,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对有劳动力且有一定技术的贫困户,落实产业补、龙头企业带动等措施,每户给予2万元补资金,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实施“产业提升”脱贫。对有剩余劳动力且可输转的贫困户,落实就业技能培训和服务措施,每户到户补资金2万元,凭技能培训证书或务工协议享受不超过1万元,其余用于入股分红或产业补,实施“就业增收+产业托底”脱贫。对有一定劳动力在本地打零工的贫困户,每户以2万元产业补资金入股产业互助合作社分红,实施“互助合作”脱贫。对无劳动力的贫困户,特困供养户落实兜底政策。一、二类低保户在享受兜底政策同时,再通过公益性岗位就业增收或以1万元补到户或入股分红,实施“互助合作+兜底保障”脱贫,确保家家有发展依托、户户有增收门。
新集乡新庄村贺河自然村李安民,家中4口人,是今年的预脱贫户。他将1万元产业补扶持资金申请入股到助农增收种植专业合作社,年底按比例分红。李安民说:“我建起了设施瓜菜大棚,有了致富增收产业,同时还有公益性岗位收入,加上合作社入股分红,今年我能脱贫。”
“大规模种植万寿菊、中药材、发展养殖,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自从按照帮扶干部给我们制定的‘一户一策’方案,大力种植万寿菊、中药材,发展牛、羊养殖等产业,我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越过越好了。”郭原乡王咀村村民武应龙说。
53岁的姚正卓是新庄村新庄自然村的贫困户,通过党的政策扶持和自己努力,2016年就脱了贫。他现在经营8座设施瓜菜大棚,汲取去年的一些经验,今年对大棚进行了技术,引进了滴渗灌,加装了防虫网,能更有效地防止干旱和病虫的危害。正在蔬菜大棚里忙着栽植瓜苗的姚正卓欣喜地告诉笔者:“你们眼前看到的这8座瓜菜大棚,都是在县办的帮助下建成的,去年的收入不错,扣除成本,纯收入在六万元左右。”今年姚正卓的4棚西瓜、4棚甜瓜都已栽植到位,目前长势还不错,期待能有更好的收成。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今年镇原县按照“主导产业整县推进、扩规模提水平,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保覆盖提效益”的思,积极开展“产业巩固提升年”活动。通过“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龙头带动、三变促动、合作发展、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式,持续推广深化“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全力培育草畜、瓜菜、林果等主导产业和劳务、中药材、万寿菊、小杂粮等特色富民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就业培训、互助合作、基础母羊引进繁育、疫病防控、饲草种植加工“六大工程”,实现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
据了解,今年镇原县万寿菊种植面积达到7.4万亩,中药材留存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瓜菜种植面积达到22.8万亩,新增设施瓜菜2000亩,新建5000座瓜菜产业示范园1处、果蔬保鲜库8座、瓜菜交易服务市场1处。
今年54岁的慕治学是平泉镇洪河村人,去年大棚种植效益不错,今年又新建了几座大棚,除了养花还种植了辣椒、甜瓜、西红柿。慕治学告诉记者,半亩大的一棚甜瓜可以收入5000元左右,辣椒等蔬菜也都差不多,比露天种植好多了。
正在益翠园农业生态示范园大棚里干活的贫困户李银霞高兴地说:“我已经在这里干了3年多了,活不是很辛苦,主要是离家近,既能照顾上老人和孩子,还可以挣到钱,一年收入一万元左右,确实好得很!”
“我们将围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新中盛1.2亿羽肉鸡、正大集团15万头仔猪等项目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同时,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继续落实省、市制定的贴息补助、用地用电、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镇原县委副、县县长侯志强在全县脱贫攻坚大会上如是说。
镇原县把引进和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培育产业的首要环节,加大励扶持、招商引资和投融资政策落实力度,持续推动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发挥育产业促就业带动效应,成功引进了天士力、圣农、海升等龙头企业,实现每个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5个以上,带贫困户30户以上,贫困户资金分红10%以上。目前带动全县养殖肉牛、肉羊、生猪、肉鸡分别达到21.3万头、65万只、13.4万头、710万羽。
同时,开展“合作社规范建设提升年”活动,按照“扶贫抓产业、产业抓合作社、合作社抓331+”的思,实施合作社提质增效工程,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创效益,通过“村社合一”、企业带办、干部帮办、能人领办、农户联办等途径,目前132个村已累计建成各类“331+”合作社196个,创建示范样板社17个,组建联合社3个。对已落实带贫任务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生产经营,确保效益好、能带贫、百里挑一关昕和刘硕早分红,实现脱贫攻坚进程中贫困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双赢。
为了进一步拓宽药材销售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镇原县还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甘肃天欣堂医药有限公司,新建一座占地106.5亩的药材加工厂,目前正在进行厂房建设施工,预计10月份建成投产。该公司从3月份全面收购中药材,已收购25.614吨,暂存于城关镇西区天士力项目部仓库内。
新集乡新庄村毛喜旺说:“县上补贴药材苗子,还价回购,这样销售、收入都有了,我们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也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