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花道广为人知,你也该了解中华传统插花之美了 新疆晨报讯 (文/记者 邢靓 图/出版方提供
新疆晨报讯 (文/记者 邢靓 图/出版方提供)节日之前,各种鲜花假花都是热销品,插花教室也要火爆一阵,说到插花,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著名的日本花道,还是华丽的欧式花艺?其实,我们中国的传统插花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只是现在很少有人熟知——一本《瓶花之美》,向你普及中国正统插花艺术。
日本花道讲究天、地、人三大主枝,四个基本型,当然各流派有不同的说辞。中国插花界也认可三大主枝的说法。中国地区则总结出主、客、使,直立式、倾斜式、下垂式的基本插花形态。然而把大家的观点综合起来看,就是日本花道的翻版罢了。
而中国传统插花其实没有如日本花道的固定造型的,没有人必须要插成什么样,讲究意趣,讲究插花之外的工夫,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特色。
“瓶花”是自宋以来中国插花艺术约定俗成的称谓。在《瓶花之美》中,作者结合中国历代典籍文献和绘画、瓶花作品,从文化、历史、生活、工艺、艺术、设计、美学、鉴赏等角度,深入解读唐宋以来的瓶花理论,还原中国瓶花艺术的本来面目。并通过研读经典,厘清中国传统瓶花的艺术旨归与审美标准,探索瓶花艺术在当代的应用。
作者是中国插花花艺协会理事,空间艺术规划师,如何将传统的瓶花融进现实的生活,是他关注的重点。他提出了“生活艺术化”的概念,其中的要素就是怎么把生活空间变得有艺术感,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去规划空间。插花是为空间服务的,一定要和协调,不能喧宾夺主,它只是为了更加彰显空间的主题和意境,而不是突出瓶花艺术本身。
既然中国传统插花没有一定之规,那到底有没有标准呢?是不是随便插就可以呢?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的瓶花有非常高的造型要求,并不是没有。但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审美标准,而非具体型态的标准。
趣首先是生趣,也就是说要把植物本身生长的趣味插出来,做到“各具意态”,这是最起码的一步。“俯仰高下,疏密斜正”是构型的原则,每一个枝子,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要达到“各具意态”。“意态”就是它的“生趣”——植物怎么生长的,我们能不能表现出来。表现出来,会觉得非常美,表现不出来,花就是死的。植物自然生长的姿态,就是它同的结果,是它生命的姿态,呈现出来的是活泼泼的美的姿态。
第二个是意趣。用巧意来取舍它,驾驭它。插的有没有意思,这就是。在生趣的基础上,要插出来属于个人的意趣,也就是个人对这一枝条的生命的和取舍。
第三个是艺趣。大自然的花在枝条上盛开本来就很好,为什么还要折下来插花呢?因为大自然的花不是为了美而开,花开是为了繁衍。而我们插花,是把它最美的一面表现出来,我们要用艺术的眼光驾驭它。在解决了生趣、意趣之后,将其提高到一个艺术的层面。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说:“插花要像在田野上一样。”“如花在野”不是说插的花像在田野上东一簇西一簇,而是说花要像在田野上活着一样。
首先是“生趣”,植物是这样生长的,它的姿态是活泼泼的,插出来感觉特别好。第二个,通过技法、,表现出来一些不同感觉,特别有意思。第三更高的境界——审美。我们不仅仅是把自然表现出来,我们要来源于大自然还要高于大自然。通过我们的、审美,把“生趣”和“意趣”提升到“艺趣”的高度。
适,我觉得首先要“适其境”,插花先要回到里。插花是为了美化我们的的。首要出发点就是,没有其他都无从谈起。与不协调,插花就没有意义。
第三,更高的境界是“适其道”。道即,大自然的。在绘画史上,南北朝时期,第一个谈绘画的人叫谢赫,他提出了著名的“六法”。第一法就叫“气韵生动”,画画不管是用毛笔画,还是用指头画的,还是用刷子画的,不管画的是动物,还是人,都不重要,首先要看画的对象让人感觉是活的,虽然是画在纸上的,要跟我在园子里碰到的一样。插花也是如此,能不能把两种花材,甚至五种、十种,插出来活的感觉,同时表现出趣味,将它的神韵描绘出来。
这是分开来讲。其实我们要把所有东西揉在一起,从,从趣味,从它的面貌,从它的更高的审美标准,一次完成,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绘画角度讲,某一段画再好,用笔再好,整个画面达不到“气韵生动”,就是死的。同理,插花上,某一段枝子插得好,没用。整件插花作品要气韵生动才行。这才是中国的“瓶花”所要追求的。
我们插的花要像画,要讲留白,讲意趣。这就是中国文人对世界的认识,是诗意的认识。通过诗性的情怀去看待这个世界。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中国传统“瓶花”诞生之后,理论达到一定高度,自然就会借鉴诗、画的标准。它就是文人审美的一个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