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花语介绍
  • 暨大基础摄影复习提纲
  •   暨大基础摄影复习提纲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基础摄影》复习提纲 1、 互易律(即,、快门、ISO 之间的转换但保持总量不变) EV = f + t + ISO 根据的公式可知,对于同一被摄物体,在同一量下可以通过不同的、快

      《基础摄影》复习提纲 1、 互易律(即,、快门、ISO 之间的转换但保持总量不变) EV = f + t + ISO 根据的公式可知,对于同一被摄物体,在同一量下可以通过不同的、快门 和 ISO 组合来完成,如: f5.6+1/250 = f8+1/125 = f4+1/500 指光照度(控制)和时间(快门速度控制)可以按正比互易而总量保持不 变 通俗地理解, 就是指大小与快门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置换而总量不会发 生改变 注意: 当时间太长或太短,这种互易律就会失效 (长于 1 秒或短于 1/1000 秒) 2、 摄影的主要特性 1)形象性和逼线)视觉差异性(这是由、快门和镜头的不同造型特性等所决定) 3)有选择性地记录(必须突出事物特征) 4)瞬间性与性(瞬间必须是经典的、有代表性的、 “决定性瞬间” ) 3、 学习摄影的途径与方法 1) 熟悉了解摄影技术 2) 训练思维方法、培养艺术感觉 3) 了解—观察—思考—拍摄 4) 多拍 4、 摄影师的基本素质 1)良好的技术基础 2)的观察力、发现力 3)耐心和勇气 4)对瞬间的把控力 5、 评判好照片的标准 主题鲜明、主体突出、画面简洁 6、 摄影术的诞生 世界第一张照片: 《窗外景物》 (1826 法国 尼埃普斯) 世界第一张新闻照片: 《汉堡大火遗迹》 1842 比鸥乌 1839 年 8 月 19 日,法国科学院和艺术学院正式发表、承认“达盖尔银版摄影术” ,从此, 摄影术正式诞生。 1888 年,美国人 George Eastman 制造出第一台轻便的、能够拿在手中拍摄的“柯达”小 型相机 1986 年相机有重大,单反 135 相机实现全自动化 1991 年,柯达与尼康共同推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码相机,当时只有 130 万像素 7、 决定性瞬间 1952 年法国摄影大师布勒松提出 主要思想: 把摄影看作人类思想和人性的载体,通过纪录人们的一举一动,表现人们的心理,进一 步人性深层的东西和人文主题 表现手法: “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当这个瞬间来临时,周围的 诸种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最为协调的几何形态, 并显示出某一事件的完整面貌。 这个 瞬息即逝的瞬间,就是决定性的瞬间。摄影就是能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准确地抓住各项 因素都达到完美状态的最关键的一刻,并把这一特定瞬间固定下来。” 8、 聚焦的目的、类型和操作方法 目的:调整镜头内部镜片与焦平面的相对(像距) ,使被摄主体的影像正好落在焦 平面上,从而结成清晰的影像 类型:自动对焦( AF--- AUTO FOCUS) 手动对焦(MF---MANUAL FOCUS) 方法:1)选择对焦模式 2)自动对焦:全自动,由相机自己完成 手动对焦:调节镜头上的对焦环 通过取景目镜观察 9、 数码相机工作原理和重要技术参数 让来自于被摄物的光线进入镜头,通过取景、对焦装置使其在焦平面上结成清晰影像, 并通过对快门速度与大小的调节来控制量, 最终记录在感光材质上利用影像感 应器(CCD 或 CMOS) ,将光信号成电信号,再通过A/D转换器将模拟信号 为数字信号,最后保存在存储介质中 数码相机工作原理: 镜头--感光器件(CCD/CMOS)-- A/D(模数转换器) ---- MPU (微处理器) ----记忆卡 重要技术参数:像素、感光元件、MPU 10、 相机的“持稳速度” “持稳速度”指手持相机拍摄时能拿稳相机的快门速度; 任何人都无法用手绝对持稳相机拍摄, 但使用的快门速度越快, 相机抖动的影响就越小; 一般地,能够拿稳相机的快门速度是镜头焦距的倒数。 相机的主要类型(135、120,单反与旁轴的区别) 135 相机:因使用 135 型胶卷而命名/底片画幅为 36mm×24mm/一般地,一卷胶卷可拍 摄 36 张照片/画幅相对较小,但相机体积也小,重量轻,是市面上最为流行的相机类型 120 相机:使用 120 胶卷/画幅大,且有多种规格,可作不同选择,如:60×45mm、 60×60mm、60×90mm 等/体积偏大,较重/操作、携带不方便 同轴取景:不存在视差。时主反光板被抬起,取景框被反光镜遮挡,此时不能进行 观察。 反光板抬起时噪音大,时容易干扰被摄对象。容易引起相机振动,对影像清晰度有 影响。价格较高。 11、 旁轴取景:结构简单、价格低廉。非常明亮,有助于在弱光场合取景聚焦。噪音小,不 易干扰被摄对象。有一定视差。 12、 镜头的类型、划分的依据,不同镜头的成像特征 1)按焦距划分:广角、标准、长焦镜头 划分依据:当镜头焦距同画幅对角线大致相等时,我们就把它定为标准镜头,大于 或小于画幅对角线,就分别是长焦和广角镜头 成像特征: 标准镜头 a) 焦距与相机画幅对角线长度相接近 b) 不同片幅的相机所对应的标准镜头的焦距也不一样 (135 相机-50mm;120 相机-75mm) c) 视角为 45 度左右 d) 成像效果与人眼观看效果相似(范围、大小、透视感) e) 成像质量相对于其他焦距的镜头更好 广角镜头: a) 焦距小于标准镜头,视角大于标准镜头 b) 视角大 c) 景深大 d) 纵深景物的近大远小收缩比例强烈,带来很强的画面透视感 e) 影像畸变大,有明显的失真变形感。尤其在画面边缘部分 长焦镜头 a) 焦距大于而视角小于标准镜头的镜头 b) 视角小 c) 景深小,有利于摄取虚实结合的影像 d) 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上更紧凑,压缩了画面透视的纵深感 e) 影像畸变像差小,适合肖像拍摄 2)定焦镜头与变焦镜头: 定焦镜头:焦距固定不变的镜头 变焦镜头:焦距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 ( 世界上第一只摄影用变焦镜头问世于 1959 变焦镜头的优缺点 : 避免频繁更换镜头 /减少镜头数量,方便携带 /方便构图 /有效口径小/取景屏不如定 焦镜头明亮,聚焦不便/成像质量较定焦镜头差 d) 变焦镜头的种类:手动与自动 单环推拉和双环转动 恒定和非恒定 e)变焦镜头的选择: 变焦范围: 变焦倍率(最长÷最短) 如果配备一只变焦镜头,通常宜选择包含广角、标准与中长焦的镜头 (28-70、35 -70、28-135、35-135、28-200 ) 13、 镜头上的标识 有些标识是所有镜头厂家通用的,AF 表示自动对焦、F 表示、Fisheye 表示鱼眼镜头、 mm 表示焦距、Zoom 表示变焦镜头 佳能镜头:AL:Aspherical 非球面镜片 EF: Electronic Focus 电子对焦 IS:Image Stabilizer 影像稳定器 L: Luxury 豪华,佳能高档专业镜头的标志 USM:Ultra Sonic Motor 超声波马达 尼康镜头: AF-S: S 即代表 Silent Wave Motor 静音马达 ASP:非球面镜片 ED: Extra-low Dispersion 超低色散镜片 D:Distance 焦点距离数据传递技术 G:G 型镜头无环设计,调整必须由机身来完成,同时支持 3D 矩阵测光 IF: Internal Focusing 内对焦技术 RF: Rear Focusing 后组对焦技术 M/A:Manual/Auto focusing,手动/自动调焦切换 Micro:微距镜头/ S:Slim 轻薄 VR: Vibration Reduction 电子减震系统 14、 景深和影响景深的三个因素(如何控制景深) 景深:当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从该物体前面的某一段距离到其后面的某一段距离内的 所有景物也都是相当清晰的。这段从前到后都相对清晰的距离就叫景深 三个因素: 1、,越大(值 f 越小)景深越浅,越小(值 f 越大)景深越深。 2、镜头焦距,焦距越长景深越浅、反之景深越深。 3、与主体距离,主体越近,景深越浅,主体越远,景深越深。 15、 大口径镜头的优势 便于在暗弱光线下用现场光拍摄; 便于摄取小景深、虚实结合的效果; 便于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 16、 控制的三大因素(、快门、ISO) 在其他两个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控制进光量, 越大, 进光量越大, 量越大, 对任何两档进光量的倍率关系,均可用2的 n 次方来计算 快门控制时间,快门越快,时间越短,进光量就越少;每相邻的两级快 门速度的量相差一倍(也是用2的 n 次方来计算) ISO 值越高,或感光器件对光的程度越强,同一光线下,感光度高的, 可小些,快门速度可快些。但 ISO 值越大,噪点也就越大。 17、 补偿的使用 补偿分为正补偿(增加量)和负补偿(减少量)两种,需要增加补偿 的场合:亮背景(逆光人物摄影 、大面积天空、水面、雪地 ) ,需要减少补偿的场合: 暗背景。 18、 模式有哪些 人像模式,风景模式、运动模式、夜间模式、微距模式、AUTO 的全自动模式、程 序式 P 模式、优先式、快门优先式、全手动式 19、 包围法 包围法(梯级、括弧式) (Bracketing:BKT) 在同一光线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拍摄量不同的多张照片(2~5 张)以获得正确照片的 方法,即,以数量换取质量 前后照片的级差(步长)可以在 1/3EV~2EV 之间作任意调整 使用自动包围的场合: 一是比较关键的记录性场景,如重要会议、大型合影、科技微观摄影等,这些画面都不容闪 失; 二是光照较为复杂的取景画面, 此时内测光系统往往会受到, 因此也应该用包围曝 光功能来加大成功系数 20、 自动/对焦锁的使用 是一项极为便利的组合先期记忆功能。 能够在复杂混乱的光照下, 按照您的意图存 储住被摄主体正确的数值,然后再进行二次构图并完成拍摄 先测光,然后锁定测光值,再重新构图,此时值将不会变化 “AEL+点测”是一种既实用又好用的拍摄方式 21、 直方图的辨识 直方图 (histogram) 是用来量化量的, 它能够使我们真实、 直观地看出照片的情况, 而完全不会受到电子取景器(EVF)或者 LCD 本身显示效果与实际图像量差异的影响 直方图的横坐标代表图像的亮度,左暗右亮 直方图的纵轴代表的则是图像中处于这个亮度范围的像素的相对数量 (直方图越高的地方, 这个亮度在画面中占的面积就越大 ) 为了观看方便,我们一般将直方图从左到右分成“很暗” 、 “较暗” 、 “较亮” 、 “很亮”四个区 域 平滑型—正确 右坡型—不足 左坡型—过度 中凸型—反差过低 中凹型—反差过大 22、 ]区分自动对焦的三种模式 (注意:对焦转换开关都要打至 AF 档) : 单次自动对焦:佳能标记为 0NE SHOT 尼康标记为 AF—S 一次只能完成一次对焦,将镜头对准被摄主体(前提:物体必须是静止的 ) 按下快门键的一半直到主体在取景器中影像清晰(取景器是将亮起灯或有蜂鸣声) 这时只要不松开手指,无论被摄物体是否移动了,相机都不会重新开始对焦(即,焦点 已被锁定)如想再次对焦就得松开手指,再次半按快门重新对焦 按下快门拍照(如果主体 焦点不清晰将无法按下快门) 注意:一旦半按快门完成对焦,那么在完全按下快门进行拍摄之前,相机和被摄对象最好都 别动,否则就可能跑焦 连续自动对焦:佳能标记为 AI SERVO,又称人工智能伺服 AF 尼康标记为 AF-C 多用于拍摄移动的物体 半按快门进行对焦期间,如果被摄物体或者相机移动了,相机会重新的、继续的对被摄 物体进行对焦 此时你能听见镜头里发出轻微的“吱吱”的响声,那就是在锲而不舍的重新对焦 可随时按下快门进行拍摄(不管焦点清晰与否) 智能自动对焦:佳能标记为 AI FOCUS 尼康标记为 AF-A “AF-A 自动伺服自动对焦”就是由相机根据情况自己选择是采用“AF-S 单次对焦”呢, 还是选择“AF-C 连续对焦” 当你安静的端着相机对着一个安静的物体半按快门的那一刹那, 相机会认为你要拍静物, 就 会自动切换到 AF-S 单次对焦模式。反之,如果你在半按快门的那一刹那,你的相机是处于 移动之中的,或是你的拍摄对象相对你的相机是移动的(比如你拍的模特正向你跑来) ,那 么这个时候相机会认为你要拍活物,就可能会自动切换到 AF-C 连续对焦模式 “AF-A 自动伺服自动对焦”模式下,实拍时相机一旦切换到了“AF-S 单次对焦”模式, 那么即使这时被摄对象又开始动起来了, 相机也不会改变在本次拍摄中已经确立的单次对焦 模式了,后续的所有的操作(无论与什么区域模式配合)都与在 AF-S 单次对焦模式下与它 们配合时的情况完全一样 23、 手动对焦的使用条件 光线较暗,低照度下的物体 被摄主体前有遮挡物(如隔着纱窗、铁网拍窗外物体) 非常光亮,色彩单一的表面,如镜子,汽车车身,蓝天 当画面中有前后排列的活动对象时 当微距摄影或远景摄影时 没有实体的主体,如烟,火,碎片,闪烁的图像 24、 反射式测光与入射式测光的原理与方法 反射式测光:测量被摄对象的反射光亮度 方法:从机指向被摄物体 最为普遍,所有的内置式测光系统和大多数式测光表都是属反射式 原理:以18%的中灰色调再现景物亮度,即,不管你把测光系统对准什么色调 的物体进行测光, 它总是根据测光对象的亮度,然后告诉你把这种亮度再现为1 8%的中灰色调需要怎样的值 入射式测光:测量入射光线的亮度 方法:从被摄物指向机 缺陷: 不会将被摄物体本身的明暗反差因素考虑进去,也不会考虑景物的表面状 况(反射能力) 其他测光法:(1)内置式和式 :现代相机绝大多数采用内置式 (内测光系统) (2)反射式和入射式 (3)点式测光表和闪光测光表 点式测光表:视角非常小(只有1至4度宽) ,适用于明暗差别悬殊的景物(可分别测量最亮处 和最暗处的亮度,然后根据需要来决定你的量) ,也适用于远距离拍摄测光 闪光测光表:用于测量电子闪光灯闪光强度,通常采用入射式测光法 找准测光对象: 要想用测光表准确测量量, 前提是必须找准测光对象―――必须寻找接近1 8%的中灰色调的物体进行测光 25、 相机内的几种测光模式 1、多区域测光(矩形/评价测光) 2、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测光重点多在画面中央偏下 3、点测光:适人像、舞台摄影 26、 色温与白平衡的调节 色温: 是表示光源光谱质量的最通用的指标,也是专门用来量度和计算光线的颜 色成分的方法。由 19 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洛德· 开尔文所创立。 基本 单位为 K(开尔文) 规律:色温越低光色越偏红;色温越高则越偏蓝。 白平衡调节原理: 在不同色温条件下,通过调整相机内部的色彩控制电(改变蓝、绿、红三者之 间的比例关系)使拍摄出来的影像抵消偏色,更接近人眼的视觉习惯。 数码相机白平衡的调整模式: a 自动白平衡 b 分档设定白平衡 c 精确设定白平衡(手动设定模式) 27、 光线、满足摄影技术对照度的要求:准确、过度、不足 2、帮助完成被摄体的摄影造型:线、营造特定的氛围和情感色彩 28、 光质、光比、光位(硬调、软调;、低调照片的布光) 2) 光质:指光线的软硬性质,可分为硬质光与软质光,与光强有一定关系。 A 硬质光:直射的阳光、闪光灯、聚光灯 造型特点:有明确的方向性,受光面、背光面、阴影面的对比明显,明暗反差 大,立体感强,画面张力大。 B 软质光:阴天、雨天的天空光,泛光灯 造型特点:光线柔和,光比小,投射方向不明显,被照物体上形不成明显的阴 影面,主体感和质感较差。 C 中性光(混合光) :介于前两者之间,一般用作补光照明,以缩小被摄主体的 光比,减弱画面的明暗反差。 3) 光比:指受光面与阴影面之间的亮度比 ? 光比大,反差大,层次少,立体感强,影调硬(硬调) ? 光比小,反差小,层次丰富,立体感差,影调软(软调) 4) 光位:光的方向 A 正面光:照明方向与机的拍摄方向一致; f) 光照均匀,能很好再现色彩,适合拍摄具有明快、清朗、素雅特点的画 面; g) 阴影面少,能消除被摄体表面的凹凸不平; ? 但光线照射过于平均,难以表现被摄体的明暗层次,画面平淡,缺乏立体 感和空间感; ? 粗糙物体的质感特征也得不到显示。 B 前侧光 ? 被摄体形成了受光面、背光面和投影三部分,光比适中 ? 可以形成比较丰富的影调层次,对被摄体的立体感、轮廓形状和表面质感 有比较好的表现力 ? 是最主要的造型光,特别是人像摄影。 C 正侧光 ? 受光面与阴影面几乎相等,明暗对比强烈; ? 有明显投影,立体感强; ? 拍摄表面粗糙的物体,能获得显著质感,被称为“质感照明” 。 D 侧逆光 ? 被摄者只有后侧受到照明,受光面积很小,绝大部分处于阴影之中; ? 平均亮度低,多加辅光以表现暗部层次; ? 物体轮廓可以有很好的表现; ? 是拍摄剪影、半剪影作品的理想光线; ? 也是拍摄低调照片的好光位; ? 对透明、半透明的质感表现力强。 E 逆光:光源正对着机镜头 ? 如果背景较暗,被摄体周围能形成清晰轮廓线; ? 有得于主体与背景分离; ? 如果背景较亮,按背景亮度,被摄体就可以拍出剪影效果; ? 一些半透明物体,在逆光照射下会产生很好的质感。 F 顶光:光源从被摄体的顶部垂直向下照明 ? 水平面明亮,垂 G 脚光 ? 作为辅助光可用以消除人物鼻子或下巴底下过重的阴影 ? 在风光摄影中利用早晚尚在地平线上的太阳拍摄城市雕塑、建筑物,能获 得一种较为壮观的景象。 低调:尽量保持颜色在 Zone 1-4;避免 Zone 10的绝对白色,也是完全没有细节的地方, 例如光源。 高照片看起来明亮轻快,感觉简洁,甚至乎带点未来感; 低调照片看起来沉实稳重,带有点点哀伤。 调:尽量保持颜色在 Zone 6-9;避免 Zone 0的绝对黑色,也就是完全没有细节的地方。 布光中的光比控制一般以真实表现被摄体本身固有的表面亮度、质感和色彩为原则, 如对白色的主体要表现出它的素雅和洁净, 主体宜处理成; 对黑色的主体要表现出它的 深沉和凝重,主体宜处理成低调。 29、 突出主体的方法 突出主体的:1)主体应安置在画面的视觉中心上,2)面积:主体在画 面上的面积明显大于其他物体,3)汇聚:利用线条透视的汇聚和陪体视线 的汇聚作用,把主体放在汇集点上,4)对比:光线对比、色彩对比、动静 对比、虚实对比,以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30、 你对摄影的认识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