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這種再普通不過的氣體,因“溫室效應”聲名鵲起,人們和它斗爭了好些年,想破了頭。
一項新的技術或許能使這場戰爭盡快結束。
近日,日本靜岡大學的科研人員研發出一種將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為甲烷的技術,新技術有望打破“減排”這種“笨方法”的主導地位,實現更加靈活的“先排放,后治理”。
用二氧化碳和氫氣制造甲烷並不是新鮮的技術,但此前的生產效率很低,難以實際應用。研究小組此次採用了更先進的鎳納米粒子催化劑,經過復雜的工藝流程,這種新方法使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的效率達到約90%。
這項技術對火力發電站和需要燃煤的工廠尤其適用,或許以后我們再看到那些高聳的煙囪時,能省去不少抱怨。
人們的抱怨少了,新的擔憂也隨之而來,“制造成本高”,“甲烷也是溫室氣體,燃燒后仍能生成二氧化碳”。
科學家們一直為解決“溫室效應”尋找新的可能,他們曾嘗試通過地下隔離儲存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但如果以千萬噸為計量單位的二氧化碳突然逃逸至大氣層,會造成更大的災難,還有可能帶來地下水污染和地質災害等潛在危險。
靜岡大學的新技術似乎更易實現,但至少在目前,“低碳、減排”的“笨方法”仍是最靠譜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