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花花草草迎来了最活色生香的季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笔下的春跃然纸上,而厉江忠把那万紫千红的春“搬”进了自己的家。
厉江忠,尖山镇大元村人,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养花,他家房前屋后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盆景,置身其中,有一种进了御花园的错觉。
修剪枝桠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今年57岁的厉江忠,被邻里乡亲称为“养花小能手”。上世纪60年代的厉江忠还是个小娃娃,那时的他就爱上了养花。他先后开过小吃店,当过瓦工,做过药材方面的生意。年轻时他把养花当成副业,只是在家里放几盆喜爱的花草把玩。后来家里的植物越来越多,附近养花的人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大的养花市场,厉江忠索性就全职养起了花。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现在拥有十二亩花田,这绝对不仅仅是“任性”就能办到的。
上山寻花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厉江忠起先不懂养花技巧,冻死的、枯死的花不在少数。一开始是买花养,后来是自己寻找花木。能入厉江忠眼的花木不在价值有多少,而在它的“颜值”有多高。
说起上山寻找花草的经历,厉江忠仍然历历在目。有一次上山时,他偶然间瞥见前面山坡有一根长势很好的榆树根,对它“一见钟情”,当即决定“一定要拿下它”。可是上坡的地方地势很险,树根长在一块百斤大石的下面。想要直接挖出榆树根是不可能的,只能把石头搬开。他尝试过推石头,滚石头,但都由于石头太大太重失败告终。最后他决定用铁棒撬开大石头,但是筋疲力尽的他还是没能成功。最后他决定冒险一试。下坡一侧的面最低,最有可能撬动石头,他一使劲,果然石头有松动的迹象。但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块巨石竟然顺着坡度朝他滚来。躲闪不及的他被巨石压住了腰。“那时候感觉眼前一黑,都快晕过去了。”厉江忠回忆说。在附近砍柴的村民听见厉江忠的呼救声连忙赶来。“要不是附近有人赶来救我,那我估计是不行了。”想起当年的经历,厉江忠还是心有余悸。
说起上山采花的经历,他的话匣子收不住了。他每天4点半起床,带点饼干就上山了。“飞檐走壁”对厉江忠来说那都不是事儿。在厉江忠的“植物王国”里,“镇园之宝”要数院子里的一棵老榆树,厉江忠给他取名为“阅尽沧桑”。这棵榆树,曾经有很多人愿出高价买,他都不卖,因为这棵树,跟厉江忠最有感情。他跟它是在十八年前相遇的。它长在一座足足有四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厉江忠是铁了心了,一定挖回家。他把绳子一头捆在一颗树上,另一头绑在自己身上,然后顺着悬崖慢慢滑下去。“当我挂在悬崖上,终于挖出这棵树根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的经验就是越的地方,越有可能有“宝贝”。
绿色家庭,外表内里都“绿色”
走进厉江忠的花圃,一片粉的,一片红的,一片绿的,眼里再无其它颜色。在厉江忠的家里,没有一个烟灰缸,没有一副麻将牌,家里除了家具,其它地盘都被花草“占领”了。厉江忠家也是一进门就能看见一块“绿色家庭”的牌子。厉江忠说:“从浅层看,我家的绿色体现在我种的花花草草上;从深层看,我家的绿色还体现在上,我从来不在花圃里乱丢农药瓶、塑料袋,每次上山找花草时吃剩的饼干袋,我都要带下山。”
随着养花规模的不断扩大,厉江忠除了把自家的几亩田地改为花圃,还出价买了别人的土地,以此扩大花圃面积。每天到花圃里巡视花木长势是他的必课,除草、除虫、修剪,一样都少不得。“种花木关键在管理,就像这桃花,不打药,就生虫;缺了水,花就不艳;不施肥、不修枝,长势就不旺。俗话说,十年成一景,每个盆景,都是我的心血。”厉江忠一边修剪着桃花树枝一边说。厉江忠除了按常规种花外,还喜欢DIY。顾客到花圃一眼看中的往往是厉江忠自己设计的盆景。
厉江忠很好学,只要一听到外头有相关的种植培训课程,他就会参加。他还经常参加各种花展,学习欣赏人家培植的植物。专业养花十八年,他已积累了不少“养花经”。厉江忠种植苗木致富后,没有忘记众乡亲。许多人养花是“辣手摧花”,但经过厉江忠的悉心指导,花木总能长得特别好。
厉江忠说:“养花也是养人,养花是我的兴趣,现在我把我的兴趣当成工作来做,不仅很快乐,而且很有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