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快速的发展中,高新区结合自身定位和优势,初步形成了在烟台乃至整个胶东半岛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三大高地”。如今的烟台高新区,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的项目已纷纷落地,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今天是个好日子。”这一天是2010年11月11日,在为烟台国家高新区揭牌之后,委姜异康有感而发,表达了他对烟台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的由衷赞叹和祝福。而伴随这这个好日子的到来,在烟台东海岸上,一座承载着烟台人创新梦想的科技新城已然崛起。
刚刚单独设区不满两年的烟台高新区,正式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这让很多了解高新区发展史的人,不得不惊叹其迅猛的“高新速度”。
作为山东重要的工业,烟台市经济总量庞大,机械、电子、食品、黄金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在国内都居于重要,但在经济转型这新一轮的攻坚战中,靠什么实现烟台经济结构和总量新的跨越?这是烟台市委市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要实现更好的创新,烟台需要一个创新的引擎和高地。综合分析自身特点,烟台对原有发展规划作出调整,2008年12月,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中,烟台市委市打破了延续15年的高新区、莱山区“合一体制”,单独设立高新区。2009年3月16日,烟台高新区举行“二次创业”启动仪式,科技航母由此扬帆起航。
“市委市的思很清晰,就是要将高新区打造成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隆起带、产学研结合示范区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区,从而有效地汇集起各类创新资源,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谈起成立高新区的初衷,烟台高新区工委刘洪波告诉记者。
担当大任的高新区,踏上了“二次创业”的征程。规划的高度决定前进的速度,高新区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请来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团队,高水平编制园区各项规划。新规划将高新区的核心价值放到了自主创新和辐射拉动上。空间布局上,高新区确定了“一心四带”的发展框架,确定了各个区片的建设目标。
为了让高新区的蓝图尽快成真,早日营造出快速集聚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凹地”,烟台市委市明确,举全市之力把高新区“扶上马,送一程”。政策上,赋予高新区市级管理权限和一系列优惠;人员配备上,从全市范围抽调综合素质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高新区;财力保障上,除地方税收、土地出让收入全留外,还给予高新区专项资金补助和融资资金倾斜等扶持政策。
被寄予厚望的烟台高新区,“二次创业”之初也曾面临不少疑虑:管辖范围和管理体制的调整,到底能使核心区不足50平方公里的土地焕发多少?
仅举最近两例。今年8月,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在高新区开工,这个园区采用了民办官助的创新办法,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的基础上由给予多方支持。截至目前,已有20多家中外科研院所和机构进驻园区,逐渐成长为国内生物科技的创新高地。
11月,正元地理信息产业园正式奠基,这是我省首个地理信息产业园区项目。园区建成后,将形成结构完整、互相依存的地理信息产业架构和产业链,引进各类高端人才500余人,年产值将达10亿元以上。
在快速的发展中,高新区结合自身定位和优势,初步形成了在烟台乃至整个胶东半岛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三大高地”。
先说产业高地。作为烟台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高新区站在战略转型的最前沿,对每个项目从投资强度、科技含量等进行严格把关。目前,总投资4亿元的中电投烟台核电、总投资5亿元的拓普邦生物科技园、总投资15亿元的绿叶生物技术产业园等已陆续开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等科研院所也已确定前来落户。
再说创新高地。创新体系是反映高新区竞争实力的标尺,去年以来,烟台高新区集中规划建设了一批体量较大、设施完善的孵化器,目前,区内已规划科技CBD创业大厦、科技园等多个创新平台,以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为依托的海洋工程孵化器和以机械院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为载体的先进制造孵化器也正在建设中。仅今年,高新区启动建设各类孵化器面积就达20万平方米。5年内,区内孵化器的总面积将达100万平方米。
三说人才高地。无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搞自主创新,关键都是人才,对此,高新区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多次组团赴国内中心城市招揽人才,并先后赴和跨洋揽贤,目前已有多位海外高端人才确定回国创业;另一方面,为区内的企业和高端人才打造最适合发展的科研、创业,以人才招揽人才。仅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一个项目,已吸引了20多家科研院所入住。到2015年,高新区将引进10位在国际有影响的科技领军人物和10位高端创新型创业人才,并培育出10个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优秀创新团队。
大项目迅速落地,高端人才纷至沓来,烟台高新区这两年的发展,恰如一个短跑运动员以百米跑的速度冲刺;升级为国家级,更是其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但记者发现,当地的干部群众欢欣鼓舞的同时,却并没有忙着庆祝。
“只想跑得更快,没搞清楚如何跑得更远,这是不少地区曾经走过的弯。”烟台高新区工委刘洪波分析说,“高新区核心区面积48.8平方公里,过于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发展导向,不符合高新区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发展导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成为烟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烟台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亮点。”
在高新区,招商引资的传统早已升级为“招强引优”。招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能耗高、污染大,科技含量低的企业,即使投资规模再大,也难叩开高新区的大门;而科技含量高,预期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即使招商难度再大,他们也要啃掉“硬骨头”。
如今的烟台高新区,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的项目已纷纷落地,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站在新起点上的烟台高新区,正承借晋升国家级高新区的东风,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等重要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倾力打造特色高端产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和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快推进最具魅力和活力的滨海生态科技新城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