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哈佛商业评论》专访报道:比亚迪先人一步的秘密
  •   6月14日,欧洲公交运营商RATP与比亚迪在伦敦召开的中国(广东)—英国经贸合作上签署备忘录,RATP将向比亚迪采购36台纯电动大巴。这批大巴由比亚迪和英国最大的客车制造商ADL联合设计,采用了

      6月14日,欧洲公交运营商RATP与比亚迪在伦敦召开的中国(广东)—英国经贸合作上签署备忘录,RATP将向比亚迪采购36台纯电动大巴。这批大巴由比亚迪和英国最大的客车制造商ADL联合设计,采用了造型时尚的ADL车身和先进的比亚迪电动技术,对面的适应性更强。2016年9月,由比亚迪与ADL共同打造的51台纯电动大巴上运行,刷新欧洲最大规模纯电动公交车队纪录。自2012年6月比亚迪在荷兰签订6台电动大巴以来,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在全球包括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断斩获新订单,目前已“驶入”全球50多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

      在美国,比亚迪正以全球领先的绿色科技,悄然兴起一场“零排放公交”。2015年9月,比亚迪入选州交通局800台纯电动大巴采购清单,成为其最大供应商。2016年2月,比亚迪与羚羊谷交通运输局签订85台纯电动大巴订单。截至目前,比亚迪纯电动大巴的足迹已经遍布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马里、州等30多个州。除了纯电动大巴,比亚迪在欧美市场的业务范围还延伸至电动出租车及卡车、太阳能和储能等领域。

      自1995年成立,比亚迪的追求目标是做行业科技领军企业。从手机电池起步,比亚迪已在电池、电动汽车、太阳能与储能、轨道交通、电子消费品制造各个方面拥有高端制造能力;在美国、法国、巴西和匈牙利等国已经建起6座海外工厂并大规模投入运营。2015年和2016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售数量均跃居全球第一。从20多人的团队到如今晋升千亿级全球性企业,员工总数达22万人,比亚迪是如何将科学技术渗透和作用于企业运营中,是如何实现了全球第一?《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为此到位于深圳坪山新区比亚迪总部的“六角大楼”(该建筑是比亚迪的管理与研发团队的办公之地,因为外形上呈现6个角,而被比亚迪人称为“六角大楼”),了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廉玉波和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巍。

      HBR中文版:比亚迪22年前从镍镉电池制造起步,如今已在全球建立了33个生产,除手机电池外,还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比亚迪是如何做到持续快速成长的?

      廉玉波:最关键的就是科技创新与前瞻思维的结合。比如在电动汽车方面,我们研发了磷酸铁锂电池、电动车的双模技术、双向逆变技术、大功率充电等;而前瞻思维,让我们能更高效地利用这些技术。2002年前后,比亚迪在手机电池上已经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公司创始人王传福和高管团队开始思索,该如何突破公司发展的天花板。那时我们的客户,包括摩托罗拉与诺基亚,都是全球领先的电子产品企业,于是我们选择的一个突破口是做消费电子产品的零配件。比亚迪在技术与制造上逐渐成熟,到了2003年前后,除了芯片之外,我们几乎具备了手机所有零配件的生产能力;因此公司又遇到天花板,我们知道自己在电池和电子产品代工上很难再有大突破,于是将目光又投向了汽车。此时,比亚迪为全球第二大电池企业,当2003年正式发布这一消息时,比亚迪在上市的股票大幅下跌,很多投资者、基金经理都质疑这一决策。

      选择进军汽车业,主要是基于比亚迪拥有的电池技术,并且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前景。投资者的担心不无道理,当时新能源汽车在行业内和市场上基本上只是一个概念,丰田汽车于1997年推出世界上第一款量产混合动力车普锐斯,2001年才在日本和市场大规模上市。进军汽车业,是王传福的梦想与赋予的,虽然他那时甚至连车都不会开,但比亚迪能在汽车领域开辟一片天地。2003年公司收购了秦川汽车厂,组建了研发团队,经过一年多时间我们自主设计的传统燃油车造出来了,评审时却被经销商和业内人士否定。比亚迪破釜沉舟,推倒重来,2005年又推出了全新的F3车型,以高性价比在市场上大获成功。2008年,经过5年的研发,比亚迪F3 DM双模电动车正式上市,这是全球第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车展亮相时大获好评。2010年,比亚迪推出纯电动大巴和纯电动出租车。2015年,公司正式宣布了“7+4”战略,将新能源汽车产品线扩大到所有的交通领域。

      比亚迪已经由最开始的二次充电电池业务扩展成今天的IT、汽车、新能源以及轨道交通四大核心领域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作为全球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开创者,比亚迪已构筑了太阳能、储能、新能源车和轨道交通四大绿色梦想。

      廉玉波:电动大巴我们起步很早。2007年在调试F3 DM双模电动汽车时,比亚迪就开始调研电动大巴市场。当时,由于充电设备严重不足和人们观念改变很慢,电动汽车的销量还很有限,为了让比亚迪电池技术应用得更广,于是想到了要将公交巴士和出租车电动化,尤其是有固定行驶线的巴士,我们认为凭借比亚迪的电池与电动汽车的技术,这将是一个很好的突破机会。于是公司在2007年从研发团队中抽调人员探索电动大巴的可行性,不久后就组建了一个近200人的团队,特意选择办公大楼的一个隐蔽之处开始研发工作,2009年年初即生产出全球第一辆全铝合金车身的纯电动大巴样车。

      最初生产出的大巴内部结构和传统大巴相似,并没有实现全车低地板、低上下门。燃油大巴的车身后部在有驱动桥和发动机的地方,车底板都突起,给乘客带来不便;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创了轮边电机和轮边驱动桥技术,实现车厢全部低地板。2010年,比亚迪K系列纯电动大巴诞生,低噪音、舒适感强。2010年,公司正式提出城市公交电动化的构想,许多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怀疑。当时奔驰、沃尔沃的电动大巴车,基于电池的价格和性能,采取的是混动技术,电池基本为辅助动力;而比亚迪凭借对电池行业的深入研究,对电池能量密度、价格走势等方面的研判,认准纯电动大巴的方向,并走了下来,2016年比亚迪的纯电动巴士销售量达到1.4万台。

      HBR中文版:从电动汽车到电动巴士到交通领域全电动化,比亚迪是如何进行如此大手笔产业布局的?

      廉玉波: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电动汽车与电动大巴,只是比亚迪编织的全球新能源产业版图中的一块。我们在2012年正式提出了三大绿色梦想——太阳能电站梦想、储能电站梦想和电动汽车梦想;支撑着三大梦想的是比亚迪深度掌握、不断进步的电池技术。这三个新产业彼此关联,能产生范围经济效应,给公司的“为地球降温1℃”目标提供了实现的途径。在布局三大梦想战略之际,比亚迪同时开始了轨道交通的研发。比亚迪云轨为我国首条自主知识产权的跨座式单轨,2016年10月在比亚迪全球总部正式发布。云轨就是架设在楼宇之间、道之上的轨道交通,噪音小、具有极强的地形适应能力,建设成本仅为地铁的五分之一,建设周期仅为地铁的三分之一左右,适用于解决二三线城市的拥堵问题,其核心技术也是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这一技术最早由日立公司研发,我们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技术升级。我们在2012年就开始了轨道交通的研究,如今成为比亚迪的四大产业之一,已有多个城市在进行项目洽谈,9月1日银川花博园的游览云轨将对游客运行。

      9月1日我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跨座式单轨——比亚迪云轨,在银川花博园正式迎客。作为全球首条商业运营线万人次乘坐。

      HBR中文版:核心技术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强大的研发体系,比亚迪的研发体系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建设之?

      廉玉波:自1995年公司成立以来,自主研发是比亚迪的特色,当初我们进入汽车领域时,很多制造企业会委托第三方研发机构进行设计,而比亚迪自主研发;王传福“一个能让飞船的民族,怎能没有技术狂”。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比亚迪已经拥有中央研究院、汽车工程研究院、电力科学研究院、卡车及专用车研究院以及轻型轨道交通五大研究院,近2万人的研发人员,技术专利达12580项。

      近年来,比亚迪还向世界先进的研发体系学习,其中影响较深的是2010年与奔驰-戴姆勒合资成立的合资公司。该公司生产“腾势”品牌的电动汽车,这一合资项目双方的资金技术各占50%,是完全对等的合资企业,当时在国内非常少见;而且比亚迪的技术实际上发挥的作用更大。在双方的协作中,我们看到了德方研发体系与开发流程的严谨与科学之处,逐步对比亚迪的研发体系进行了升级。另外,我们还投巨资打造了三大汽车性能测试实验室。如今,比亚迪的EMC实验室、NVH实验室、汽车安全实验室都具有国际最先进水平。NVH 实验室是包含有整车四驱半消声室、整车两驱半消声室、零部件吸隔声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EMC 实验室已具备完善的汽车整车(包括大巴)、电器系统及零部件的电磁和抗干扰测试能力,我们的e6纯电动出租车、K系纯电动大巴,就是在这里完成了 EMC 的认证试验后,拿到欧美的认证证书而出口国外。

      HBR中文版:比亚迪2017年发布了宋DM、宋EV300中高端车型,与之前的电动汽车差别很大,原因何在?

      廉玉波:自从与奔驰-戴姆勒合资后,我们就在不断引进外籍人才。电动汽车的基础还是传统燃油车,虽然之前的“秦”系列电动车,比亚迪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但很多方面短时间内无法做到国际水平,这也整个中国的车企的现状。为了快速提高品质,我们必须借助全球在汽车各技术领域最强的人才。比如底盘,汽车企业的技术积累最为深厚,我们就请来了前奔驰底盘专家Heinz Keck;在造型方面,经过两年时间的找寻,我们成功邀请到了前奥迪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Wolfgang Egger)加盟,他在业界的名望很高,在奥迪的设计代表作有TT跑车、奥迪A6和A3等;在车身方面,日本的车企一直领先,我们在日本的分公司和在深圳总部的研发团队有近120名日本技术人员,对车身的设计、轻量化、模具制造和品质管控不断进行优化。目前,公司共有约200名外籍技术人员,从设计、底盘、模具、品质等方面打造比亚迪汽车的综合实力。

      这些掌握了精湛技艺的外籍人员,让比亚迪领国际领先车企为何能打造出高质量汽车的秘诀。比如公司请来的底盘专家Heinz Keck,为了营造出舒适感与运动感的最佳组合,在调校减振器时,根据汽车过减速带等障碍物时的各项技术指标,通过调整阀片的组合,对阻尼进行了100多次调整,而我们以前的做法一般是调20多次。在引进这些外籍人才的同时,比亚迪还与海外40多家公司合作,2017年还在设立了研发中心,目前已有50人的团队。之前我们已经与位于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该学院在汽车和交通工具设计等方面处于业内领先水平,今后的合作将越来越紧密。

      廉玉波:比亚迪从做手机电池开始,就与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等国际企业打交道,熟悉欧美企业的文化,与对方在语言和上的障碍比较少。不过,我们在与外籍人员一起工作时,的确也经历了一些磨合。在与奔驰的合资公司中,人一方面展示出他们的严谨,但另一方面他们的速度常常难与我们同步。当我们提出一些技术创新时,他们会进行大量的实验与论证,而这样的速度在中国市场很难抢占先机。比如,比亚迪的员工常常加班加点,而德方人员却很少如此。经过沟通,很多德方人员也开始认可比亚迪对速度的追求,双方开始同步。

      我们的一个体会是:在与外籍技术人员一起工作时,坦诚交流与相互学习非常重要。在传统车上,他们的认识与经验深厚,而比亚迪在电动车领域的技术更强大;对很多技术问题,双方在遇到争论时,最后会基于详实的实验数据来做出结论。工作之外,有外籍人员加入的团队还在周末进行一些游玩活动,加强了解,这对提高合作效率很有帮助。有些外籍人员来比亚迪之前,甚至从未来过中国,但是他们很快就习惯了这里的工作与生活。在腾势的合资公司中,有几名技术人员在合同期满必须回总部时,因为喜欢比亚迪的,又与比亚迪重新签订了合同,成为我们的技术力量。

      廉玉波:中国的很多科技型企业在进军海外时,由于发达国家对技术与品牌的要求很高,都是从发展中国家开始。比亚迪在2012年计划以电动大巴进军海外市场时,考虑到发达国家对城市环保更加重视,并且基于对比亚迪技术的自信,决定先从发达国家开拓市场。我们2010年就在成立了总部,2013年在兰卡斯特建起了生产电动大巴和电池的工厂。初入美国,比亚迪可谓经历了“三座大山”,第一座“大山”是电动车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即便在美国,市场对电动车的认识和接纳需要一个过程。第二座“大山”是比亚迪“中国公司”的身份,虽然在2008年巴菲特入股了比亚迪并一直持有,但一些美国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公司。第三座“大山”来自经营方面,电动大巴是一个盈利过程缓慢的产业,牵涉到拨款购买,从进入市场到拿到订单,通常需要3到5年时间。如何在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情况下公司正常运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很大的挑战。

      “长滩之战”是比亚迪进军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战。2013年3月,比亚迪喜获加利福尼亚州长滩运输署的10台电动巴士订单。然而,由于一些原因,我们的工厂和办公大楼忽然查处,美国主流也做了很多性的报道。同时,受到的工会组织LAANE和一些当地也在比亚迪办公大楼的门口,甚至高喊让我们“滚出”。在包括美国联邦交通管理局等机构的种种压力之下,长滩运输署董事会2014年4月发布声明,宣布取消此前与比亚迪达成的巴士订单协议。

      廉玉波:我们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还击。首先是进一步确立技术品质优势,比亚迪接受了非常具有挑战性的Altoona测试。Altoona测试包含了整车安全性、结构完整性、耐久性等关键指标测试,同时要求车辆在颠簸面持续行驶约2.4万公里;2014年5月,在经历116天的“”之后,比亚迪纯电动大巴K9顺利通过测试,成为全球首辆通过该测试的12米纯电动大巴。其次,比亚迪将兰卡斯特工厂的经营管理全部本土化,员工除了少数核心工程师和售后工程师来自中国,其余全部在当地聘请。最后,公司聘请了当地最好的律师团队,同时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逐步消除负面影响。比亚迪在声明中坚定地,如重启招标,比亚迪绝对会凭借技术实力再次中标。2014年9月长滩运输署重启电动巴士招标。2015年4月29日,长滩运输署董事会在进行了2个小时的争论之后,正式宣布比亚迪获得60台大巴的订单,除了将10台的订单重新交给比亚迪之外,又追加了50台的订单。

      HBR中文版:由于有了比亚迪、北汽、上汽等企业,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可以说走在了全球前列,未来如何保持这一地位?

      廉玉波:未来任重道远,比亚迪必须如履薄冰。国际汽车巨头们已经开始加强对新能源领域的重视,如大众集团的2025战略,已经明确将电动车作为发展重点,10年中将陆续推出30款电动车。技术上比亚迪要不断追求进步,并将技术和商业结合起来发挥到极致,我们还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6月初我以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身份,去参加了有关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制定的会议。在传统车的标准上,中国只能跟随;而在电动车上,比亚迪既有技术又有市场,我们联合,计划利用双方在全球的影响力和技术,建立一套领先的体系,除了适用于中国和欧洲以外,还将努力推广到ISO作为国际标准。工信部、发改委、中国汽车研究中心、国家标准委员会都在推动这一标准的制定与国际认可,预计一两年内比亚迪的一些标准将被列入ISO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