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重回,并已变成了“江歌刘鑫案”。从江歌被害的法律案件,变成了与江歌有关联的刘鑫,应承担什么责任的社会案件。
事件的来龙去脉,简而言之,是2016年的11月3日晚上,留日女学生江歌在东京被一个叫陈世峰的人。陈世峰是江歌的闺蜜刘鑫的前男友。事发时,刘鑫正借住在江歌家,二人一个在门内,一个在门外。但因为没有,没人知道那个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但种种推测以及刘鑫后来的表述都证明,江歌是为了帮助刘鑫前男友的而。
比如,事发后江歌母亲发微信询问,刘鑫回复:“对不起,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复你。”比如,刘鑫母亲在电话里吼:“你闺女叫人家杀了,你去找犯,别找着俺!是她命短!”甚至一再陈述,江歌母亲在网络上刘鑫一家的信息后,刘鑫丢了工作。当然,江歌母亲刘鑫一家住址、工作单位、车牌号等隐私,网络力量“逼”刘鑫与她见面的做法,在中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也是有法律的嫌疑的。
细细体会,江歌妈妈一直要与刘鑫见面,想要的,不过是刘鑫的一句话:江歌是为我而死的,我对不起她,也对不起您——她渴望的是对江歌生命的感激和尊重。既为闺蜜,又是室友,同时又是案件相关人,这种表达似乎是人之常情,但为什么对刘鑫及其父母却那么难?
把视角从这个极端案中拉升,我们会发现,这种行为在中国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这个社会缺乏一个基本的性的社会共识——在接受帮助时,应持有怎样的态度?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该怎样面对?在他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相冲突时,该如何选择?如果他人的利益,便需自己的利益,又应怎样决定?
这些,是“江歌刘鑫案”带来的终极,也是当下中国最稀缺、最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再怎样刘鑫,也无法使江歌死而复生。但如果每个人都对此扪心自问,江歌的死,或许可以走出刘鑫个人的阴霾和,她的生命也会更有价值。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