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林州农民用鲜花与诗集 献礼诗歌百年
  •   “今年是中国新诗诞生100周年,我的第二本诗集也即将出版。”在林州,有这样一名农民,他告别了曾经熟悉的脚手架,开起了花店,与花和诗歌打起了交道。两年前,他出版了自己第一本诗集。今年,他又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关雎爱情诗》合作,准备推出第二本诗集《与风絮语》。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2016年,这句歌词随着音乐流行,成为许多人追求的写照。在林州,也有这样一个人,他出身农村,从小就对诗歌和文学有着追求。

      刘俊生是林州市城郊乡马地掌村的农民,从小在艰苦的中长大,随后,他和很多同龄的林州人一样,外出打工搞建筑,成为一名在脚手架上跳跃的农民工。

      刘俊生幼年时受哥哥刘建生的影响,喜欢上了诗歌。“每每我心中有话无处倾诉,诗歌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刘俊生说,“一个月不写几首诗歌,我就有种浑浑噩噩的感觉,诗歌让我感受到希望总会在前方。”白天,在脚手架上攀登作业;晚上,在工棚里创作。这是曾经陪伴诗人刘俊生20多年的生活。

      “多少年的文学心思,就如不曾死去的草根,时时会在春天的土里拱出一丝弱弱的小苗。”这是刘俊生诗集中的一句线日,刘俊生的第一本诗集《趺坐的人》正式跟读者见面。这个从林州市城郊乡马地掌村走出的农村人,经过30多年的不懈追求,终于在文学上结出了硕果。时年47岁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管经历怎样的,他都怀揣着自己的文学梦,他总是在逐梦中感受着生活。

      在外务工做建筑的过程中,刘俊生也不断进步,成为企业的一名管理人员。随后,他回乡帮助朋友经营过公司。因种种原因朋友的公司暂停后,他在林州市开了一家自己的花店。他把自己的花店命名为“花艺”,意思就是像追求梦想一样追求花和艺术。每天,刘俊生在经营花店的同时,创作自己的诗歌、散文,追求自己的梦想。

      “每当心里有话诉说,除了诗歌之外,如今还多了这么多的鲜花。”3月1日晚22时许,记者采访归来过刘俊生的花店,看到夜深人静时,花店依然透出亮光。记者停车走入花店,看见诗人店主刘俊生正在仔细打理鲜花。这双曾经经历过工地艰苦劳作的大手,在与花朵打交道时,柔和的灯光下又突然显得灵巧而柔情。

      “今年,是中国新诗诞生100周年。”刘俊生介绍说,他正在推敲自己新诗集中的诗句。他此前曾出版过诗集《趺坐的人》,这本诗集收录的诗歌重在表达心灵的。如今准备出版的第二本诗集《与风絮语》则重在表达内心的情感。刘俊生说,他从农村走出来,从一名工地小工到管理层,再到自己开花店,他从始至终都是一名普通的农民。

      “我希望用这本诗集,献礼中国新诗100年。”如今的刘俊生,已经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2014年,刘俊生曾经获得了《关雎爱情诗》年度“潜力诗人”的荣誉,今年《关雎爱情诗》 “新诗百年”活动中推出的系列诗集,其中一本就是刘俊生的《与风絮语》,这本诗集收录诗歌130余首,全部是他自己的作品。在他心中,始终有最美的鲜花献礼中国诗歌和文学,他希望献出的不仅仅是作品,更多的是作为一名农民在追求的过程中,献出自己的鲜花和心血。

      每晚徜徉在文学世界里,他是一个思想与上的富人;而在烟火尘,他只是一个为生计奔波的农民。他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感受时说:“繁琐辛苦和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疲惫而,但不能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和的追求。”

      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峭岩在读完刘俊生的《与风絮语》后,写下了这样的话语:生活翻着跟头一浪浪涌来,日新月异,目不暇接。当下,我们脚踏的土地蒸腾新时代、新气象的热浪,作为引领、塑造灵魂的诗歌,永远在上。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