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艺术与科学国际联觉大会”将于2018年5月在西班牙格拉纳达/阿卡拉瑞举行,艺术人马春雨有幸采访到了本届大会的组委会委员,被国际联觉学界为“中国联觉艺术第一人”的熊宁辉老师,对“联觉艺术”这一创新性的学科的专业性知识进行阐述,基于他的独特的实践经验,就“联觉思维”在神经工程学以及产业研发的引导方面进行探讨。
熊宁辉,音画联觉艺术工作室主持人,中国音乐图像学学会理事,著名油画艺术家,美术家协会会员,第六届艺术与科学国际联觉大会组委会委员。其油画作品多次入选美展并获,并以音乐为绘画创作主题,从分析个理感受和联觉现象入手,探索音乐视觉化、视觉艺术音乐化的思维和创作实践。2007年于保利剧院曾举办《音乐与绘画》熊宁辉油画展。自2008年,他先后在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复旦大学等剧院、美术馆、高校举办了《画出你心中的音乐》系列及实验绘画课程,并参加相关学术交流并发表研究论文,包括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CTM音乐图像学第十一届研讨会,2013年首届中国音乐图像学国际研讨会及历届年会,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音画联觉创意绘画工作坊》系列活动学术主持,2015年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联觉大会,2016年首届联觉艺术展论坛-跨地域的联觉调研项目主持,2017年美国联觉协会第十二届届全国学术研讨会。
马春雨:熊宁辉老师您好,之前在很多主流上看到了您关于联觉艺术的阐述,以及将联觉艺术在中国的推广和在创造力培养方面的探索,那么“联觉艺术”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艺术,您是否可以为我们简要的阐述一下?
熊宁辉:关于联觉艺术,在国内确实是一个很新的感念,但并不是国内没有,只是之前的叫法不同。在国际联觉大会执行、西班牙艺术城市国际基金会会长、联觉艺术家玛彩丽博士(Maria José De Córdoba Serrano)认为“联觉是大脑产生的一种共同感受的现象,这不是一种主观的幻意,是对的反应,一种明确的”。就联觉艺术而言,我的表述:它是用我们的“联觉体验”进行的艺术探索,帮助挖掘人类的体验和对“联觉”的理解。这里“联觉体验”可以是那些像联觉学界经常提到的几种经典模式,也可以是更具有广泛意义的一切跨感官的体验,也包括观念联觉,属于神经认知的范畴。
“联觉艺术”的历史应该是贯穿整个人类的文明历史,古希腊的荷马有一句非常的诗句:“像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颗大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似的声音”,中国的伯牙与钟子期的对话“高山流水”,在中国我们更习惯将其叫做“通感”这是在古典文论中常用的,曹魏时期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就是一位音乐联觉大师,他的《琴赋》一文里面有许多以运动或形态描绘音乐的诗文,唐代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以音画联觉为主,而宋代的文学大师苏轼则是感官综合联觉的代表,近现代比较著名论述就是钱钟书写的《论通感》。在,画家康定斯基、克里,音乐家特、斯克里亚宾、梅西安、凯奇、斯托豪森,以及迪斯尼著名的动画大师费钦格,这些艺术大师都被认为具有超强的联觉能力,也反映在其艺术作品中,这也就是其神秘而吸引人的地方。
因长期以来,联觉一直被人们理解为是想象的一部分而混淆,其历史转折是在神经认知科学技术发展的80、90年代。神经影像学研究领域也已识别出联觉人群与众不同的大脑活动形式,探测到联觉其实是大脑不同分区比如听觉区,视觉区,嗅觉区等等,两种不同的区域发生交叉激活,于是就发生了某种类型的联觉。“现代联觉艺术”开始的故事起源于美国联觉艺术家、现任美国联觉协会会长卡罗尔(Carol Steen),这个故事流传的很广,在联觉艺术史上常著名的。我本人也采访过她。她曾描述过她的独特的经历。她说:“有一次在进行针灸治疗的时候,平躺着闭上眼睛,她看见一个非常刺眼的红色出现在暗色波纹状绒的背景上,而且很快地变得很大,暗色在消失,还有绿色的形状出现在红色的中间而且在移动……于是我就将这种体验画了下来” 。为了探索其中的科学依据,她找到英国剑桥大学的联觉研究专家巴让科恩(Baron-Cohen)、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莱瑞(Lawrence E Marks)、美国乔治大学神经科学教授查西克(Richard Cytowic)。也就是在这个时期,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欧美掀起了联觉科学与艺术探索的热潮,一些专门的机构,比较著名的是英国联觉协会、美国联觉协会、西班牙艺术城市国际基金会建立起来,他们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结合相关的艺术展览和音乐会,进行联觉的艺术与科学的普及,在那里,你会听到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玛彩丽(Maria Jose De Córdoba)、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的蒂纳教授(Dina Riccò)、英国的联觉艺术家詹姆斯(James Wannerton)、雷铁米(Timothy B Layden)、美国联觉艺术家卡罗尔(Carol Steen)、的联觉产品设计专家米歇尔(Michael Haverkamp)等联觉界著名活动家的声音。
马春雨:刚刚说联觉艺术在中国并不是没有,只是之前的叫法不同,同时也提到了几个中国的案例,您是否可以帮我们详细的一下呢?
熊宁辉:“联觉艺术”在中国自古就有,我认为中国的联觉艺术的第一人应该是伯牙和钟子期而不是我。我们都知道《高山流水》,这可以说是联觉艺术的最早的: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有人将其总结为“通感”。我也曾在2015年的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联觉大会中专门讲过中国的“通感”与联觉艺术的关系。
中国联觉艺术发展到现在很不平衡,一方面那些具有联觉性的优秀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因为艺术家的自觉运用,符合中国审美特征:“以和为美、虚实相生、气韵生动”,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但另一方面,从艺术作品包括绘画美术、舞台美术、尤其是运用多声光视觉艺术的表现极其不到位,新技术的运用没有理论进行指导,设计工作者凭感觉而不重研究。究其根源在于联觉艺术在教育中一直没有走到前台,虽然在有些艺术概论中提到,但表述不全面不准确,观念陈旧,如“同构联觉”这个提法,缺乏科学依据。还有就是我们过去对传统文化中的联觉也没有重视和运用,无法给学生进行和指导。另外,国内在心理学、神经科学方面,针对联觉与跨感官模式的研究不多,与培养教育创新相结合的研究也不多见。
幸好我们生活在一个发展创新的,有一批支持我们的老师和领导,通过我们这些年的努力,我们从理论到实践均有所突破,在国际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开展结合传统文化艺术联觉,在专业艺术学院、综合大学艺术专业、甚至在中小学开设艺术联觉实验工作坊或选修课,让学生开始接受,在其各自从事的项目中增强创新意识发挥。我们的作用在于积极促成这些新鲜事物在中国发芽和成长。
马春雨:我听说过联觉艺术除了对艺术本身进行探索以及对人类创造力的培养以外,还在神经工程、生物工程甚至产品设计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您是否可以为我们分享一下究竟是怎样的影响。
熊宁辉:其实这种表述不太到位。实际上与联觉艺术相关的更大的范畴是关于脑神经认知科学与潜意识的发展。这个领域界范围极其活跃,将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也是人类在对生命和意识起源问题上所做出的重大发现,与此相关的应用有许多新的亮点会不断地涌现,这方面我非常期待也非常看好,现阶段值得我们关注的应该在“神经营销学”与“神经工业工程学”等应用学科。
神经营销学(Neuro marketing),是运用神方法来确定消费者选择背后的推动力。运用核磁共振造影,研究者画出了被测试者的脑部图,来他们是如何对特别的广告或者物品产生反应的。这一信息可以被用来作为新广告战役与品牌推广的基础。神经营销学围绕着一个观点,就是消费者选择何种产品与品牌几乎完全是潜意识的。近年来,神经营销学成为一个新兴产业,研究人员使用大脑-计算机互联装置中的数据来测量人们对不同广告和产品的关注程度和情绪反应。这不仅能够探察到是否消费者对广告的关注度,是否对相应的产品产生好感。
神经工业工程学(Neural Industrial Engineering),是将脑科学与工业工程学相结合的学科。工业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在操作层面上,研究人与、生产工具(如生产线、工作平台)和加工对象之间的关系,并找出最有利于操作者发挥自己的脑力、体力且安全取得最佳效果的布局、现场设计和操作规则。操作者的操作过程是“接受信息(视觉和听觉接受)--脑神经加工信息—决定行为”。由此可见,研究操作者脑神经活动的特征、对各类信号(视觉的或听觉的)的神经反应特征以及相应的决策加工的神经活动特征,将有利于把工业工程学深入到神经科学的层面,从而获知更好的布局设计、现场的设计(如温度、光亮度设计)、提示的图形与色彩设计、提示的声音设计等。
当然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不可能处处进行神经认知的测试,这要基于一个强大的社会财富以及更先进的科技生态,因此我在去年首届联觉艺术展论坛期间提出:通过联觉性的思维,也就是跨感官的思维,进行应用设计,包括产品本身、产品生产线以及办公的设计,同时有条件地与神经认知的测试验证结合起来,当然在整个学术界目前对此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所以这正是一个可以耕耘的学术方向。
马春雨:原来是这样,之前也看过许多所谓联觉设计,觉得蛮有趣,如一个香蕉皮式的装置立在那里,提醒人们小心滑等等,但这些无非是一些小设计罢了,联觉设计深刻含义,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熊老师,你这里讲的什么认知神经科学应用,这听起来和最近炒得火热的人工智能好像有些重叠领域,您怎么看待这一点?
熊宁辉:认知科学是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综合了神经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和人工神经网络等诸多学科组成的, 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认知机理、智能机理与规律,包括知觉、记忆、学习、知识的获取、推理、理解、情感、运动控制等。其中,人工智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AI,源于科学家提出的将人脑和电脑的研究融合在一起来研究智能机理规律。我个人的体会,人工智能是研究认知科学的一种工具,当然也会有非常震撼的应用, 如人工智能机器人。
马春雨:您刚刚谈了联觉艺术与神、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那么联觉艺术与产业产品设计又是怎么回事呢?您能够具体说明一下联觉艺术对产品设计方面的意义?
熊宁辉:所有会过日子的人希望什么?有好的设计让我们享受生活、并且能心想事成,这也就是联觉设计的愿景。但我们的现在的设计师在设计时通常是怎么想的?我也就这个问题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的刘源博士生进行过一些交流,她告诉我:“现在整体的工业设计呈现一种‘短平快’的趋势,少有真正探索产品内核、深入讨论产品与人之间关系的设计。确实,在当今产品需求旺盛、经济急速发展的前提下,满足量与质非常重要,但如何将美学与实用性相结合,是今后工业设计发展的主题之一。产品设计中,人的感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作用于视觉的美好,同样能对人与产品、与的关系产生影响”。人在生活中接触的是通过各种感官进行,是同时性发生的,例如,躺在沙发上看书,是否可以舒服地让你专注于内容,皮肤接触的质地是否是合适,也许需要一些雨声和清凉的湿度让你感到惬意,你对屋里的光线照明度也会有要求,如果边上放一些咖啡甜点就更好,但突然出现的油烟的味道也许会打断你的思。或者,在你准备起身去户外运动一下的时候,你会穿上鲜艳的充满活力的服装,拿上一瓶维生素C西柚饮料,带上,在进行曲音乐中骑着小黄车,消失在明媚的阳光里;当你运动完回来想先用凉水洗个手,但你拧开蓝色标记的水龙头时出来的却是热水,你会愉快吗?无论你在办公室、会议室还是在车间里,要让你专著于工作而避免操作的错误或,如何进行有效的交流?信息的正确与否是一方面,但你注意到表达方式的到位和因素的影响吗?
这里讲的就是跨感官配合的到位与否,是生活经验教育了我们,但这又是什么经验?其实就是人的跨感官在特定中的协调性,这也是联觉艺术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就是中国古人讲究的“和与韵”。 但关于这些,如果要在传统形式教科书去找,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即使你偶然注意到,也是在一个小众的非主流领域,有多少人知道瓦格纳的“综合艺术Total Art”艺术理想?有多少人读过王维的“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林”和他的“观图论乐”的故事?又有多少人注意到乔布斯主导设计的苹果手机包装盒的特点?设想一下,一个没有经过这方面训练的人,大家会喜欢他策划的项目或设计的产品吗?他设计出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是“智能的”还是“机器的”呢?
我记得米兰理工的蒂娜教授(Dina Riccò)曾说过:“Studies of synesthesia allow designers to understand, assess and define, in their products, those relationships and correspondences and understood as being congruent by most individuals”,意思是研究联觉可以使设计师去理解、评估、定义产品中应体现的关系、响应和被大众所认可的要素,也就是说联觉可以让我们的产品更加感性和友好,这里就涉及一个产品的跨感官舒适性和的协调性问题,其本质上对认知神经科学性的认识问题。人们通过五感来认知世界,而任意一个产品同样有五感的体现,发出什么声音、视觉上的形状和颜色、是否散发气味等等。任何产品的设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立体的、与人和产生关系的。
说到研究人工智能,目前没有什么,但如果研究的是“人工联觉智能”,那就会非常厉害啦(开个玩笑)。
马春雨:看来时代不同了,我们的观念亟待改变!您是以音画联觉艺术创作为主,记得您在绘画创作中曾经总结出“音画联觉鱼骨图”、“音画联觉蜘蛛图”、“达芬奇装置-音画联觉构图法”、“音乐-空间的联觉性超结构” 等方法,这些应该对从事动画、舞美设计的美术师具有极大的,但对从事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或设计的设计师也会有什么具体帮助吗?你对此有什么具体?
熊宁辉:是的,这些方法对从事与音乐相关的艺术设计有直接的影响,我也拿到国际联觉艺术界进行过交流,包括与欧洲的可视化音乐与联觉国际比赛(Muvi)两位负责人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的蒂纳教授(Dina Riccò)和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玛彩丽(Maria Jose De Córdoba)教授。我们讲的联觉不是想象,而是亲身体验后在不同感官的同时性的反应,讲到音画联觉,我们并不是为了追求什么音画联觉的最佳结构或唯一性,我们每个人对音乐结构的联觉性可能都会有差异,与作曲家作曲的音乐结构设计也可能有不同,且不说演奏家的演绎如何(这是关键)以及现场或录音条件,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不同,关注点也不同,个人的经验也会左右其判断。我们的目的在于体验,而不是纸上谈兵,这是我所想阐述的第一个要点。英国画家透纳 为了表达人在风雨交加的大海上的感觉,让水手们将其绑在桅杆上好几个小时,为的是完成他那幅著名的油画《暴风雨中的船》,而这对以后的艺术家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对音乐家德彪西在创作《大海》带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联觉意识”,让我们创作或设计充满灵感和创意。我经常注意到那些不到位的设计,在工作坊的时候实地让去判断,很多人还是站在现场猜,而不会俯下身去接触去,或者去进行标记,那样永远不会产生“联觉”。作为一名设计师,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联觉能力,在生活和实践中多想、多看,丰富自己的感性,把设计当作一件享受生活、带来愉悦的东西,或许能给设计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熊宁辉:是的,这些音画转换的思维模式,在实际操作时可以你开动脑筋,将音乐与你的情绪、联觉到的明暗、冷热、色彩、速度、形状、流线及方向、触摸、嗅觉、味觉都积极地调动起来,其目的是点亮你的大脑,让许多没有关联的地方进行有效地关联,在这种状态下,创意思维才能活跃,这方面有现代神经认知科学的依据。这是我想阐述的第二个要点。未来需要何种人才,为什么要理工科学生学音乐学艺术,其实许多人都没有明白其核心实质,许多学音乐或学艺术也没有真正掌握其真谛所在。
马春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产品设计观众会喜欢,反之则不然,从您的音画联觉方中是否可以得到?
熊宁辉:我在音画联觉方中常用一种比较和选择的方式,目的是当你是在没有思的时候,拿实物进行比较,图像的、音响的、气味的、材料的,在实地进行比较判断中,看你的联觉对象在一起是否更接近、更和谐,哪些元素是相生的哪些元素是相克的,这其实就是“以和为美”,是中国人的审美。其次,当你意识到这些可以“和”的元素的时候,对于某种场合和,就可以取其部分进行先期暗示,让使用者逐步适应和接受,这其实就是“虚实相生”,这又是中国人的审美。所以,联觉艺术的核心就是“以和为美”、“虚实相生”,只有这样,有可能做到“气韵生动”,才能打户。这是我想阐述的第三个要点。如果说对动画、舞美设计专业有直接的实用意义外,对于其他专业,如产品设计、工业设计、节目设计,这种联觉的训练也将间接地帮助设计师进行创意设计,我称之为音乐的力量,也就是我想通过这些音画联觉方来大家的初衷,希望大家多进行这方面的,用联觉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事实上掌握了这种能力的人,才能创造性地改变和改善我们的生活。其实,这些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与蒂纳教授(Dina Riccò)和玛彩丽(Maria Jose De Córdoba)的许多理论常相通的,也许这是我和丁同俊老师的发言在国际联觉大会受到重视的原因吧。
马春雨:在中国,从发展的眼光看,您觉得应该怎样将“联觉设计”进行推广和发展?对年青的设计师有什么忠告吗?
熊宁辉:在国内“联觉设计”目前完全是一个空白,我这几年的工作已经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以联觉思维的方式去团队,让工作变得更有创意,现在,已经发生了许多改变,身边有更多的人从不理解到支持,大家热情很高。如果说对年青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有什么忠告,我的是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联觉意识;如何提高?用我的音画联觉方,通过“欣赏”音乐来提高,当然,方法还有许多,需要我们自己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象能动地去开发、去发现;通过我们的设计,让客户“心想事成”,让客户喜欢我们的产品;至于未来,你更需要告诉人工智能去做什么,而不是让人工智能告诉你如何做,因为你永远是设计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创新,我们的生活日益的被科技与新的所包围,“联觉思维”无形之中界范围内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普及与发达,将全球拉在了一条水平线上,中国与国际社会也不再有初期的信息资源的落差,“联觉艺术”、“联觉设计”、“神经营销学”、“神经工业工程学”一系列新的产物将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我们的生活,像熊宁辉老师他们这些新学科新行业的引领者和开拓者,也正在悄无声息的追求和推动未来的美好,缔造一个更加完善的“联觉世界”。
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您的权益,请及时拨打投诉热线 投诉邮箱: 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中央机构机构国家国务院最高最高人民检察院政协机构党派群众团体驻外机构友情链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