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花语介绍
  • 尊敬老师的故事
  •   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

      游恭,五代时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学者,典故“程门立雪”讲的就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正在书写《经》的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急趋向前,恭敬地向行了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的学识。孔子说:“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的。,其犹龙邪!”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 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 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深感这个是个贤德之人.

      秦始皇,为此而落得个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

      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 一个嬴字就难住了 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 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站起身来,大臣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怎能不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所,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秦始皇,失败后,为,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1959年6月25日,同志到 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 的毛禹珠老师一起用饭,席间热情地为老师敬酒, 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敬酒,岂敢岂 敢!”毛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 长张伯岑突患脑塞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 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岑师千古,学生敬挽。”张伯岑逝世后,总理一直惦记 着张家人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总理给张伯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和子女。尊敬老师的故事。

      1959年初春的一天,同志在 云南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 同志正和观众谈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 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 起身向前,立正,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 ,亲切地:“叶老师”。然后请老人入座,待 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 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 身穿便服,准备去市中小学部分模范教师 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长 ,应该穿军服才好。”彭总说:“我今天是去见老 师,学生见老师应该穿便服„„”的时候,彭 总频频微笑着向老师们问好,亲切地说:“解放军 要向老师们学习,解放军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 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 ,不论多忙,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 1909年,鲁迅远涉重洋,东渡日本留学,这8年间,鲁 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 1906年6月,鲁迅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因时间急促,在绍兴只停留了短暂的4天,但他 仍从百忙中脱出身来,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宋朝时,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举凡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师长的道理。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我们,是一样的恩泽,怎么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个能尊敬老师的人,也就能重视学业;相对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扬时重道的,值得大家去体会、学习。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老师。但是郭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师傅非常诚恳。每次若在道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地向师傅问好。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师傅,所以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名人尊敬老师的故事 向教师敬酒1959年6月25日,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敬酒,岂敢岂敢!”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向老师赠款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然患脑血栓逝世,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敬挽。”张伯苓逝世后,一直掂记着张家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给张伯苓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和子女。给老师1959年春的一天,同志在云南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这时,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叶老师!”,然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彭德怀穿便服会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身穿便服,准备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长,应穿军服才好。”彭德怀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穿便服。如今有些人受旧思想的影响,瞧不起中小学教师,我们应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时彭德怀频频向老师们问好。鲁迅尊敬老师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在百忙中看望老师同志尽管工作很忙,但一直惦记着曾教育过自己的老师。1990年9月13日上午,同志乘车到当年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去看望老师,紧紧握住严竣教授的手说:“严老师您好!”并询问了教师们的身体状况、工作和生活情况。学校的钟教授住院期间,他多次到医院看望。1995年,当同志得知老师沈教授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当即请沈教授的妹妹转达他对老师亲属的亲切慰问。

      同志访美时,在百忙中,带着珍贵礼物,亲自登门去看望拜见他的老师顾教授及。华罗庚成名不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李仁若父 李仁幼年的教师曾其新,驼背弯腰,人们戏称“曾背锅”。别看其形陋貌丑,李仁先生却敬若父辈。因曾年老无依,长期随军,由李仁出钱奉养。李仁还在司令部驻地附近修建房屋,给老师静居。并派一名副官专门,李每天还要亲去问安。李仁的另一名姓朱的老师,也长期随李仁起居。李对其照顾无微不至。老河口的老百姓都说,在李将军身上,真正体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之爱,得恩不忘报,实乃大丈夫。 程门立雪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

      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张乐平不忘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在读高小时,受美术老师陆寅生的指导,了专攻漫画的道。以后,他因画《三毛流浪记》而出名,但始终不忘当年的启蒙老师。五十多年后,张乐平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陆老师的家。陆老先生十分激动地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你还想着我,

      真不容易呀!”张乐平地说:“我一直没有忘记,我的第一幅漫画就是您教我画的。”名人佳话⒈ 子贡以太阳、月亮喻孔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6年。⒉ 敬酒、写贺信1959年6月,回到故乡——韶山,他邀请自己读私塾时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为老师敬酒,使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敬酒,岂敢岂敢!”则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徐特立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1937年,当徐老60寿辰之际,特意写贺信祝寿。他在信的开头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他还号召全党向徐老学习。⒊ 梅兰芳“雪中送炭”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他曾拜著名画家齐白石为师,执之礼。一次,梅兰芳应邀到朋友家作客,齐白石先生也来赴宴,他衣着寒酸,被冷落在一旁。梅兰芳一到,客厅里的人蜂拥上前,把他团团围住,握手寒暄。忽然,梅兰芳一眼见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

      推荐: